四十年,不止是品質,更有創新!
8月15-22日,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和全球環境基金(GEF)支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水利行動項目(New Green Line,NGL)”先后在重慶市和云南省臨滄市舉辦了“關注流域綜合生態修復”國際培訓。來自中國水利部、省市縣級水務部門、生態環境部門、農業部門和技術單位共120余人參加了此次培訓。此次培訓會由水利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交流中心(以下簡稱“水利部國合中心”)主辦,云南省水利廳、重慶市水利局承辦。來自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水科院”)、瀾湄水資源合作中心(以下簡稱“瀾湄中心”)和大自然保護協會(以下簡稱“TNC”)的專家向與會人員系統地分享了國內外河流健康評估和河流生態修復的方法與案例。水利部國合中心主任石秋池女士首先簡要介紹了項目的發展歷程,并結合相關國家政策提出了“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要求,著重維護良好的江河湖泊生態系統,全面推行河湖長制,逐步將河湖健康評估工作常態化。重慶市水利局副巡視員羅治洪、云南省水文局局長李伯根分別介紹了本地區的河長制工作推進情況和NGL項目進展,并向與會人員表示歡迎。

TNC中國淡水項目總監李丹寧介紹,河流淡水生態系統完整性是由水質、水文情勢、連通性、棲息地和生物組成五大要素決定的,這五大要素的改變就是對淡水生態系統完整性的威脅。因此TNC在參與河流保護工作的過程中,無論是長江干流還是其重要支流的保護和修復,都會以流域為單位定量,評價這五大屬性的現狀及面臨的威脅,并以此為基礎制定目標和保護策略。

水科院的專家介紹了國內河湖健康評估工作的進展。自2010年開始,中國已經啟動了國內重要河湖的健康評估工作,制定了一套涵蓋水文水資源、物理結構、化學、水生生物類指標的生態健康完整性和社會服務功能完整性的指標體系,先后發布了《全國重要河湖(試點)健康評估工作大綱》和《全國河湖健康評估指標、導則與方法》,在我國七大流域試點地區開展了河湖健康評估工作,在指導地方河湖管理與保護的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人才。

“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水利行動(New Green Line,NGL)”項目在全球環境基金(GEF)的支持下,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作為執行機構,聯合中國水利部以及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共同開展。項目的主要目標是在傳統水利工作中引進國際先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和技術,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利工作緊密結合,豐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從而為保護中國生物多樣性和推動水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同時,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加強,促進中國水資源狀況的進一步改善。基于實地考察、資料收集與分析,NGL項目選擇了水生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云南省普洱市的景東縣和鎮沅縣,以及重慶市的巴南區和江津區作為項目試點區域,并分別確定了試點河流。項目實施期為四年。未來,該項目將盡快開展數據收集和試點地區河流健康評估工作,為下一步的河流保護與修復實踐做準備。